泡泡乐文学>青春小说>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七百二十六章 缺粮的红线
    “回禀陛下,此事臣一直在督办,如今从各地报上来的情况来看,补种番薯的情况良好,绝大多数遭灾的地方,都愿意补种番薯,各地官府也都尽职尽力,积极督促,今年的番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必定有相当大的提高……,这也多亏了陛下给天下的百姓指了一条明路,也多亏陛下给天下百姓做了示范,若是没有陛下依靠种植番薯获利的事,天下想要推广番薯,只怕难上加难”施凤来立刻上报自己这边的情况。今年推广番薯,他倒是信心满满,充满了自信,比去年刚开始推广番薯的时候可大不同,去年推广番薯,几乎寸步难行,地方官员多是敷衍了事,番薯的产量少的可怜,实在是对不起那一百万的番薯推广费。但今年不一样了,有去年皇帝做的榜样,依靠种番薯赚了大钱,很多没遭灾的地方就自行改种起番薯了,可谓形式喜人。去年花了那么多钱推广番薯唯一的效果就是几乎每一个州县都有番薯种子,都知道番薯怎么种,为今年大大规模种植提供了经验,这也算是额外的收获了。

    “好,此事,首辅还要用心,还要不断的催促各地补种番薯,边墙内外,辽东那些地方,卿家也要多用心,归地方官府管的,卿家也要多催促,不归地方管的,朕会下令的……”杨改革道。杨改革这就是的边墙,辽东种植番薯的丰,如今辽东那么多的人吃马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杨改革去年种下的番薯,辽东去年就开始大规模的种植番薯等作物了,今年的规模更大,对于缓解粮食紧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今年虽然粮食形势紧张,粮食储备已经到了红线以下,可今年又快到了丰收的季节,只要再支撑得一两个月,到了七八月间,就可以接上今年夏收的粮食了,再撑一两个月,到了九十月间,全国种植的番薯都将成熟,更是不怕没吃的。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杨改革一直就把粮食的产出作为自己关心的重中之重,对于粮食的持有,一直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如今粮食的储备下滑到红线,杨改革鼻然有些头疼,但也不至于惊慌失措。

    “臣领旨!”施凤来答道,今年他推广番薯,终于是出彩了,倒是有点挽狂澜于既倒的模样了,人也是格外的精神。

    “对了,徐师傅,大琉球那里,今年的第一期稻子已经收获了,产量可观,朕已经让徐师傅尽量的把粮食运到北方来,先解北方缺粮之苦,想徐师傅大琉球的粮食一到,这缺粮之苦,一定会缓解的……,朕估o着,再有半个月左右,粮食就要到天津了……”杨改革又道,粮食的重要性,杨改革向来不会忘记。对于自己花费巨资打造的粮仓,杨改革也很是得意,也很有成就感。

    “大琉球?””

    “已经收获子?””

    “已经起运子?””“快到天津了?””平台里,是一阵的惊讶和意外。大家虽然都不自己种稻子,可也吃了那么多年的米,好歹也知道夏税什么时候收,如今才五月下旬,这么快就收获了?而且是粮食快从大琉球运到天津了,这简直难以相信。

    “……………,陛下,这才五月,这不会是……”施凤来当意外的问道,五六月向来就是青黄不接的日子,可如今第一批新米即将上市“怎么,朕还会骗人不成?这么大的事,朕能假话么?那大琉球一年可产粮两到三回,最早的稻子,年初就插秧,四月中旬就可收获,五月就可入仓,如今运到北方来,又有何不可?”杨改革笑道,对于自己的成就,相当的得意,在这青黄不接的时日忽然运来了新粮”对于稳定粮价和人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震撼可想而知。

    以巨资移民台湾,开发台湾,杨改革原本的打算,除了安置灾民,更有着其他考量,比如,在日后遭灾,极度缺乏粮食的时候,用来和南方那些囤积粮食的粮商打对台戏用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自己的粮食产地,有了自己的粮食来源,杨改革也才敢放开手脚做事。杨改革最开始的打算,是在内地最青黄不接的时候忽然杀出一批新粮来,以此来作为逼迫粮商们让步的手段。

    这是杨改革退一万步的后手,迫不得已之后的手段,当然,现在南方已经被自己捋顺了,倒是没拿个不长眼的敢跟自己叫板,一般商家地主手里有粮食,提点价卖,杨改革也不会什么,毕竟粮食紧张,涨点价也得过去,若是囤积不卖,想制造粮荒待价而沽,那杨改革可就不客气了。杨改革有的是手段对付这些粮商。当然,现在都用不着了,南方的粮商,地主都很有眼力,没有不长眼的。

    除了大琉球,最开始的移民洞庭湖也有着这个考量,杨改革需要把粮袋子装在自己的身上,才有安全感。

    不过,洞庭湖也有着不的弱点,那就是粮食运到北方来,路途实在太遥远了,拿在手里,也只能聊胜于无,杨改革放弃移民洞庭湖,也有着这个考虑。

    大琉球虽然也远,可有海船之便,运输量极大,可以抵消路途遥远的因素,再加上杨改革有意推动海上扩张,移民洞庭湖也就变成了大琉球了。

    洞庭湖和大琉球都是如此,实际,辽东也是如此,任何一个社会和时代,吃总是最主要的问题,不能保证吃,什么都是假的,辽东实际也是杨改革的粮食袋子之一。

    几个人都惊讶和吃惊的看着皇帝,没想到,皇帝不动声色之间,就从大琉球搞来了粮食了,还是在这最青黄不接的时候,这,实在是没料到。

    几个人虽然也听过大琉球一年三熟,可却没真正感受过一年三熟的粮食代表了什么,如今在最青黄不接时候的见到粮食,倒是给震惊了。

    “呵呵呵,诸位可是不信朕?既然不信,那就再等等,顶多半个月,粮食就该到京城了,到了那时候,不用朕解释,诸位自然相信了…”杨改革笑着道,这个后手发挥出的效能,虽然没有预期的大,可也不。大琉球的粮食对于整个明朝的粮食体系有着不的补充,有了这个粮食来源,明朝对于江南粮食的依靠程度,再次降低,朝廷对江南依靠的降低,对于平衡朝局也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几个人面面相窥,惊讶得不行。

    “陛下,不是臣等不信,只是这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韩爔道。

    “陛下瞒得臣等好苦,既然有粮食运来,为何不早点告知臣?让臣白白的急白了头发,陛下,就是不知,这粮食有多少,能有多少粮食运来…”毕自严倒是欢喜起来,赶紧问到,这一瞬间,一直压在身上的重担,似乎是减轻了不少。心中更是感慨,还是皇帝有办法,在这么青黄不接的日子里弄来了粮伞。

    “呵呵呵,粮食嘛,这一批,很大一部分都是今年的新粮,第一批大约有三十万石,随着大琉球那边粮食不断成熟,还会陆续的运粮食过来,至于有多少,诸位自己算吧,那大琉球可是移民百万的”杨改革笑着道。

    几个人又一惊,这才回过神来,那琉球去年就号称移民百万了,今年还在移民,这人数必定是超过百万了,这得种多少田?这些田最少都是一年两熟,很多都是一年三熟,那这一年得收获多少粮食?那不是,随着这么下去,每年支援京师百万石粮食都不成问题?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