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乐文学>青春小说>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八百零五章 内部刊物
    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后果自然是更多的农民破产,这在其他时候是可怕的,甚至会造成一个国家、王朝的覆灭,可现在,杨改革却是希望这种后果的,没有破产的农民,就不会有进城的工人,没有工人,就没有税收,从工人手上收税,远比在农民身上收税靠谱。

    工业化已近启动,殖民扩张已经启动,杨改革需要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破产人口,需要打破土地对人口的束缚。无论是天灾也好,还是这种土地兼并会导致帝国覆灭的**也罢,总之,这些都是杨改革所热爱和喜欢的。

    当然,敢放任这种事情,手里也必须有一定的底线和底牌,那就是对粮食有一定的调控能力,必须要有自己的粮食基地,而粮食基地,杨改革也已经基本打造完毕,所以,对这种事,杨改革并不是很担心,日后南洋,印度洋的扩张,势必还会有更多的粮食基地,借助信风,季风,借助发达的灯塔网,借助发达的海运,杨改革自信,可以不用担心这方面的事。

    思索了一阵的杨改革,抛却掉一些烦恼的事,转而考虑起其他的事来。

    徐光启亲自动手修大型水力磨坊中心是不行的,顶多只能让他提一些参考意见,顶多能以他的名义主持,这是杨改革的底线了,杨改革实在是不想让徐光启过于劳累。

    对于如此旺盛的水泥需求量,杨改革给徐光启的批复就是先建水泥场,先把水力水泥厂建起来再说,没有大型的水力水泥厂,这水泥的产量和价格是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的。水力水泥厂,却还需要修建水力设施,却又需要孙元化那里将技术转移过去。

    技术的转移和互相论证,其实也一直在进行,杨改革麾下的各种科学技术实际一直都在互相的交流和互相论证,开阔这群先行者目光和知识,是杨改革一直在做的,这也是杨改革每天需要批改大量作业的原因。

    不过,随着所需要批改的作业越来越多,所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所涉及的人越来越多,杨改革是感觉吃不消了。

    从孙元化那里的各种冶金技术,机械技术,到水坝的修建方式数据,到张显庸那里的生物科学,到琉璃斋的玻璃制造技术、能力,到历局里各种天文,地理,海况等数据等等的创新和进展,这些,几乎都是通过杨改革来中转的。

    杨改革将各处收集起来的技术进展信息,各处发来的求助信息分门别类的整理,然后各自给予回复,或者是给予提示,这占了杨改革批改作业中的很大一部分。这些都是如今这个时代顶尖的科技,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饱含着工作人员的辛勤,每一个数据和结果都是拿银子碓切出来的,都是需要保密的,杨改革也轻易不敢随便的让人代劳,可如今,杨改革实在是吃不消。

    随着知识面,涉及范围,涉及人员的扩大,杨改革不得不考虑办一份内部的科技交流刊物,来供自己麾下的科技人员交流。

    这个决定,杨改革迟迟不敢下。在这个保密手段和措施不咋样的时代,在保密意识不那么强的明朝,技术外泄只怕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杨改革实在是受不了如此庞大的作业量了。还是狠下心来,做这么一份内部刊物,将自己麾下各处的科研科技成果进展做一个刊载,也免得自己一个一个的回信,一个一个的解答。至于技术外泄,这也是没办法的,只能尽量保密了。

    “大伴。”杨改革收拾了思绪,喊道。

    “陛下,奴婢在。”王承恩连忙答应道。

    “找几个可靠的人,朕这里有一些需要保密的东西,需要人来编辑成册,然后刊印出来,然后分发到指定的人手里,并且只给指定的人看……”杨改革抹抹额头,说道。杨改革决定,将那些不太重要的东西以内部刊物的形式刊发出去,自己这边只负责管理最核心的东西,不然,事情实在太多了。

    以前还好,也就几个人来讨论,事情总还能对付,可如今,却是不行了,各地各处的东西都经过自己这里,自己就算一天有四十个小时也不够用,何况如今各处的学生,学徒也越来越多,有些东西,也必须要让他们知晓,否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这就更加有做一份内部刊物的必要了。

    “……这,陛下,这,奴婢……”王承恩可真的是一头雾水了,皇帝这话可是没头没尾,他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唔,比如孙元化那里各处的进展,各种难题;比如琉璃斋那里的各种进展,各种难题;比如郑怀忠那里的各种进展,各种难题;比如历局的各种进展,各种难题,朕希望将这些东西整理出来,然后刊发在一个册子上,以供这些地方的人知晓,也免得朕一处一处的回复,可明白朕的意思么?”杨改革解释道。

    “回禀陛下,奴婢明白了……”王承恩立刻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立刻答应道。皇帝的辛苦他是知道的,为什么辛苦,他也知道,自然是这没完没了的批复,实际,大多都不是“正经”的政事,皇帝已经将很多“正经”的政事交给阁臣去处理了,自己腾出大量时间来办“私事”,为此,王承恩也是颇为心疼,见皇帝终于是要放下这些事了,也是打心眼里高兴。

    “……对了,最好在司礼监的下面建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件事,这些刊印出来的东西,都是朕拿真金白银一一的碓切起来的,最忌的就是泄密……”杨改革说道。

    “回禀陛下,奴婢明白了……”王承恩答应道,对此,他确实很能理解,确实是真金白银碓切起来的,皇帝刚才说的那些东西,没一样不是耗费了巨额钱财的。

    “……再,汇集各处的进展资料,分发刊物,要以最快的速度,直接走六百里加急吧……”杨改革又加了一句。以前是用惯了网络,用惯了论坛,这种最及时的交流手段,是目前杨改革最想要的,但限于条件,不可能给自己的科技队伍提供论坛和网络,如今也只能用自己的权利尽可能的给这些人提供方便,杨改革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建一个明朝的“论坛”。

    王承恩却是有些吃惊的看着皇帝,稍后就立刻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