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乐文学>历史小说>大清武帝 > 第二章 教育兴起
    经元善看着载沣一脸上的惊讶之情,便上前一步解释道:“醇王大人,我建立女学,便是……”哪里知道经元善准备了的解释,被汪凤藻轻轻挥手止住。汪凤藻看了一眼载沣,笑道:“殿下对待经大人兴起女学教育,如何看?”

    中国自古代重视教育,对女子的教育更是常在。女学教育兴起于宋朝,并且建立了完善的体系,撰写了诸如《女戒》、《列女传》、《女论语》等书籍。但是古代女子教育由于其地位较低,和男子是截然不一样的。

    首先,便是教育有限,只有大户人家的女子才有机会,而平民之家一般是男子有书读而女子没有。其次便是内容,类似于男子四书五经,女子的书更加强调,“三从四德”之类。最后便是女子读书没有学校,往往都是自己的父亲亲手教或者请来嬷嬷之类的,在相对的封闭空间里的教育,得到的内容是有限的。

    而女学突破传统,继续发展,不仅仅是代表着民智启迪的进一步突破,更是代表着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进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然而自载沣看到的大清王朝的一切,似乎除了街上的洋人多一点,他丝毫没有看到这个国家在思想上的觉醒。如今,骤然看到了经元善作为大清的官员,却是第一个要求建立女学,不禁肃然起敬。却不想到,汪凤藻竟然问的了他对女学的态度。

    看着汪凤藻与经元善的关系,再加上汪凤藻脸庞上,若隐若现的笑意。载沣自然也是知道自己这个师傅看来也是支持开放女学的。心中想到面前这个整日里在圣约翰学校之乎者也的老师,竟然也这般明亮的思想,不禁莞尔。

    他静静道:“老师,您有所不知。我先前有一位侍女,名曰落眉。如今我已经将她送到了法国读书了。”经元善听着,笑道:“我等老学究,竟然想不到王爷竟然在这个上面先行一步。实在让我等惭愧。”载沣问道:“不知道,你们准备如何发展女学?”经元善拱手道:“准备先在上海办学,一期收之百余人。每期三年,优秀者,推荐之海外继续学习。所准备招收的对象不过也只是上海士绅以及外国人。”所谓的上海士绅便是指的那些近代的中国买办。其实经元善也算是这些买办阶级之中的一员,后世之中诸多的论调便将这些买办,一棍子打死,我倒是觉得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

    载沣叹息道:“这个法子对染是慢了些,但是照着中华当前之国情,也只能如此。”又问着:“不知道经大人筹建学校所需款项来自哪里?”汪凤藻在一边笑道:“经大人可是经商之奇才,这般问就有些怪异了。款项自然便是经大人自己拿出来。”载沣更是诧异的看了经元善一眼,面前这个身材高大,鬓角微白的男人竟然还有着这番手段。

    原来经元善之父亲,便是上海远近闻名的大商人,经纬。而经纬其人,不仅经商更是懂得回报。他创立了清节堂,育婴堂在太平天国时期,救下了无数人。也赢得了经善人的美称。朝廷念起功绩,于是赏赐了一个员外郎的职位。

    经元善子承父业之后,更是将父亲的善行和壮举发扬光大。而且他虽然身有官职,依旧把家族的生意做得更大。也因此得到了李鸿章的青眼相加。让他先后管理了上海纺织局和上海电报局。这些都是官督商办的企业,因此其盈利有着一大部分都归到了经家。虽然经元善依旧还在做着善事,但是建立经正学院到不过是件小事。

    听了汪凤藻仔细的将经元善介绍一番之后,载沣又想起了自己在旅顺那些代办的工厂和企业。虽然这一年以来,那边都没有传来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想着郑澈毕竟不是督办洋务的,若是得之经元善的帮助,必然一飞冲天。于是他有些着急的问道:“经大人,本王在旅顺建立着旅顺商团,下属有着纺织厂,港口码头,船运公司,钢厂等等,不知道您有没有时间前去旅顺,帮忙本王督办一番。现在是让王府管家在看着,但是本王多少还是有些不放心,他没有怎么解除洋务。”

    哪里知道载沣的话还没有说完,便见着经元善的眉目之间闪过了一丝的难堪和尴尬。不过商人的身份注定他不会表现这些,他笑呵呵的回绝道:“王爷您的产业,下官自然是愿意去打理。但是一来,本官上海这边的差事实在难以脱身,经正学院才刚开始建立,万事待备,都等着本官去管理。还望王爷能够体恤下官,至于王爷所言,王府管家不善洋务,下官却是以为着,醇王府自醇王开始便是亲近洋务,多有了解,不似其余王府那般的封闭。且不说那丫鬟出国留学之事,就说开平矿务局的张翼便是让人惊叹不少。”

    经元善这般话,夸奖着一番回绝了载沣。至于载沣也是一出口便有些后悔,不过才是点头之交,自己便准备把那么大的产业交给这个人,着实有些不应该。心中叹息一句,也是自己缺才缺的太厉害才这般的急躁。至于经元善所言的张翼,以前便是醇王府的管事,摇身一变成了矿务局的会办,确实把开平矿务局打造的很好,老佛爷都不止一次夸奖他。不过这个人虽然经商有方,却在勾心斗角上有些智障,他执掌矿务局的期间,虽然多有建树,产量提升,还购置了专门运输的煤矿的轮船,但是最终矿务局还是在他手上丢给了洋人,不过这些倒也是洋人势大的缘故,张翼虽然蠢,但是若不是国家羸弱,也不至于此。

    于是在这种情况,载沣自然不会好说什么。经元善却是有些脑门子冒汗,毕竟直接拒绝了一个大清超品王爷,对方分分钟钟之间便可以让自己丢掉差事,家破人亡。见着载沣沉思着,又笑道:“王爷,您如果想在上海再办些产业,在下倒是可以帮帮您。”载沣方才沉思不过在想着张翼的事情,这番听到了经元善一席话,忽然想到这个事情确实有着可行性。

    上海乃是中国洋务之先锋,这里虽然有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但是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利用这里广阔的资源做更多其他的事情。比如说,武器的改造和研发。无论是步枪子弹,还是船舶战舰。中国只要想着自强,就必须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科技体系。思索之间,载沣有了一番思量,笑道:“这件事自然还需要您的一番帮助。”

    不过,如何建立这些研究型产业,倒是一个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自后世而来的他,自然知道原来的那个世界上,要不便是依托着大学为主体进行研发,比如美国。要不便是依托科学院为主体发展,比如中国。也还有一些二者并重,例如英法。载沣自然想到了如今自己行事权限有限,自然只能借助大学之外表而发展中国的科技。所以,借鉴的必然还是美国的那套体系。而且,美国的这种依托大学的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他达到了教育兴国的目的。

    于是,载沣自离开经正书院之后,便开始着手进行自己的教育科技发展计划。他首先上奏了朝廷,说上海乃是洋务之先驱,中华之门面。却只见外国学院不见孔孟之教,中国之先生,奏请皇帝准许设立上海学政之职,督办上海学政建设。以防西洋之学,无止无尽,流入中华。

    载沣这奏折一上,愣是把好多人弄糊涂了。谁都知道醇王府一直便是洋务先锋,怎么如今自己倒是和自己打架,说什么西洋之学,荼毒中华。不过朝廷清流自然是喜闻乐见,都称王爷读书一载,懂礼乎。慈禧倒也是无所谓,到底不过便是一个最不重要的学政之职位。于是她便下旨,给了载沣推荐的汪凤藻一个上海学政的职位。

    然后,载沣又联系郑澈,将船运公司的第一个分部设立在了上海。这个本来也是之前就商量好的。无论经济地位还是地理地位都决定了上海作为第一个分部所在地的关键。随后,载沣便开始从王府内部要了一笔钱,又从世铎那里搞到了一笔。也还不少,又六十多万两白银。这笔钱用来干什么呢?

    其实教育是一件公益项目,虽然投资不需要太多,但是到底都是细水长流而且还是有进无出的事项,为了考虑长久的发展,载沣自然便是建立了一个教育基金会。基金会这种玩意便是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专门管理财富的,比如说有些慈善基金会,他们一边吸收会员的善款,一边将善款运用。

    而这六十万两白银,自然便是上海教育基金会的第一笔运作资金。不过仅仅靠着这六十万两自然还是远远不够。载沣一方面想着可以通过船运公司在上海的分公司汇钱到基金会,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公开募集款项。

    而汪凤藻自然便成了载沣的代言人,汪凤藻自任基金会执行董事,然后拿着载沣给他的六十万两白银投入了基金会,接着汪凤藻便开始借助他那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并且在经元善的帮助之下,开始在上海的教育界摇旗呐喊。最开始载沣还害怕没有人愿意捐款过来。却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汪凤藻一言既出,四处便得到了响应,无论是江浙地区的豪人,诸如康有为,梁启超,赵凤昌,何眉孙的积极响应。

    上海教育基金会一瞬间,便募集多达三百多万两白银。这三百多万俩白银,很快便运用下去,先后建立了南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江南工业大学,三江大学,南京武备学堂,等一批涵盖了各行各业的大学。

    载沣在这些大学之中先后都成立了研究中心,并且为他们制定了主要的攻坚方向,例如南洋大学的化学研究,上海大学的船舶制造,江南大学的工业机床,三江大学的枪炮研究,还有着南京武备学堂对于西洋军事的研究学习。

    在他看来,术业有专攻,才能有着较快的发展和突破。如今不是讲究素质教育的时代。为了使得自己的大学有足够的人才,载沣为大学的入学提高了很高的福利,只要满足一定年纪的,都可以参与一轮考试,通过一轮考试的便发路费。然后通过二轮的便进入大学,对每一个入学的同学,不仅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免除一切费用。对于其中百分三十的按照层次,还奖励额外的奖学金。载沣还取得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局和福建船政所的支持。他们也派遣了一些技师甚是技工过来指导学生,自然这些也是载沣要求的,或许翁同龢这些满口“士农工商”的人看不起这些工人,但是载沣却知道他们都是国家最为宝贵的财富。